1、你最喜欢哈尔滨哪里?
2、冰糖可以用于晶体学实验吗?
可以。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可分为成核(nucleation)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驱动力是溶液的过饱和度(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其饱和度)溶解度值)。存在三种形式的成核:初级均相成核、初级异质成核和次级成核。
在高过饱和度下,溶液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称为一次均相成核;溶液受外来物质(如大气中的尘埃)诱导产生晶核的过程称为初级异相成核;而在含有溶质晶体的溶液中的成核过程称为二次成核。
二次形核也属于异相形核过程,它是在晶体相互碰撞或晶体与其他固体(壁、搅拌器等)碰撞时产生的微小晶粒的诱导下发生的。
在溶液中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一般有两种结晶方法:一种是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对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这种方法在沿海地区被用来“晒盐”。另一种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法[2]。此方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
溶液中物质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不能同时看到,但溶液中组成物质的颗粒溶解和结晶实际上在溶液中存在两种可逆运动。通过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可以使溶质颗粒在一定温度下的结晶速度大于溶解速度,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原创文章,作者:wanbia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hshoubiao.com/news/4903.html